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
所以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袁家和徐家甚至都不相上下了。
而林婉笙所在的林家,虽然姑父前些年也是有大背景的,但他毕竟受了伤,这些年过去了,已经慢慢地从那个圈子里退出来了。
所以林家跟袁家比起来,稍微差了那么一点点。
论本事和前途,林茂青绝对能配得上袁雨晴,但论家世的话,林茂青到底稍微弱了一点点,只不过,弱的这一点点可以被忽略不计,再怎么说,林季商的面子还在,还能为林茂青铺路,更别提他是徐家的外甥。
所以,林茂青和袁雨晴可以说是门当户对。
但是自古以来,华国都有一个传统,男方的家世最好要强于女方,哪怕只有一点点,除非特殊情况,比方说当初的徐婉宁和林安,那是不得已而为之。
否则,但凡是家里有点背景条件的人家,女孩子都会挑剔男方的家世。
在家世这方面,林茂青只能说是没有落于下程,但不能说是遥遥领先,所以徐华景不得不另辟蹊径,提出林茂青有分红,一个季度就有几千块钱,并且还有京市的两套房子。
要不要搬进去住另说,单单是这些资产,即便是袁家那样的家庭都不得不震惊。
毕竟袁家的人跟徐家一样,都遵纪守法,明明有可以捞钱的门路,但他们却不屑于做这种事情,一直吃的是死工资。
乍一听林家,准确地说是林茂青的经济条件这么好,他们哪儿还有挑剔的?
毕竟,袁雨晴的年纪也不算小了,错过林茂青,她未必能找到各方面都如此满意的。
而林茂青和林婉笙是亲兄妹,袁雨晴和袁宇晟又是堂兄妹。
徐华景如果只是说林茂青的经济条件好,却不说明林婉笙也是一样的,兴许会给袁家人一种错觉,他们家里重男轻女。
哪怕袁家人待林婉笙再好,但潜意识里也会免不了看轻林婉笙,因为会觉得她没有娘家撑腰。
而徐华景将林婉笙的条件和所有优势都摆在明面上,也是在告诉袁家,我家婉笙没有高攀你们袁家,但凡你们有一点点不好的想法,也得多掂量掂量。
这也算是替林婉笙在结婚前扫清障碍,哪怕这个障碍可能并不存在,但作为一个母亲,徐华景能想到这么多,也足以见得她对这个闺女的疼爱。
“至于袁家会不会多想?我的答案是,肯定会。但他们会怎么想,对我们来说不重要,重要的是,他们怎么做。婉笙姐,婚期今天是口头定下来了,但之后肯定要谈彩礼这些的吧?袁家是什么条件,咱们不说一清二楚,但也能大致推断出来。”
“所以,咱们目前要做的,就是耐心等待,等袁家拿出彩礼来。要是他们的彩礼比咱们预料的还要多,那就说明他们相当重视这门亲事,也不希望自家儿子占了你的便宜,往后你和袁宇晟,该怎么相处就怎么相处,没必要在一些小钱上斤斤计较。”
“但如果,他们趁机减少了彩礼,或者跟我们预料得差不了太多,就说明他们多少还是起了占便宜的想法。那么,你就得好好守着你的钱包了,知道吗?”
听完徐婉宁的一连串分析,林婉笙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。
她很佩服徐婉宁,总能从别人细微末节的语气中判断出这么多东西。
不像她,只会意气用事,都没有弄清楚母亲的意图,就冲着对方大发脾气。
想到这儿,林婉笙下意识地看了眼徐华景,但对方已经在和徐母以及大伯母二伯母商量着林茂青彩礼的事情了。
林婉笙这才将注意力收回来,小声说道:“袁家应该不至于这样吧?”
徐婉宁耸耸肩:“根据我和袁家人的接触,我认为他们应该是第一种,不会占你的便宜,反而会因此更加重视你。但知人知面不知心,人性是最经不起推敲的,所以咱们也不能掉以轻心。”
说着,徐婉宁轻轻握住林婉笙的手:“婉笙姐,你别想太多了,万事都有我们一家人陪着你一起呢,绝对不会叫你吃亏!”
“嗯。”林婉笙含糊不清地说道:“但我还是希望,袁家和袁宇晟不要让我失望,我是真的喜欢他,真心实意想要跟他好好过日子的。”
如果袁家从一开始就存了算计的念头,林婉笙也不知道自己该用什么心态面对袁宇晟了。
另一边,徐华景已经将林茂青的彩礼算好了。
“茂青的那两套房子,并不算在彩礼里面。彩礼我打算给袁家三千块钱,另外三转一响全部都备齐了,除此之外,再给雨晴买两件好衣服。”
“衣服不用买,直接去阿宁的裁缝铺定制就是了,可不比外面买的差。”
“对对对,我把这个都给忘了!三千块钱,会不会有点少啊?”
大伯母拍了拍徐华景的肩膀:“妹妹,如今京市的彩礼,普遍就是五六百块钱,三千块钱,已经是天价彩礼了。”
更别提还有别的东西了。
徐母却道:“咱们的彩礼,目前先这么定下来,等回头再看看袁家那边给婉笙的彩礼是多少,再在这个基础上适当地增减就是了。都是两兄妹,总不好差太多了。”
徐华景点头:“目前就只能这样了。”
袁家并没有让林家等太久,正月初四那天,袁家邀请林家和徐家一大家子人去了家里,名义上是说两家人吃一顿便饭,但大家心里都清楚,这是要彻底把四个孩子,两对新人的事情给定下来。
早上临出发前,林荃说什么也不让徐婉宁带着孩子们一起了。
“嫂子,之前失去咱姑姑家,孩子们跟着一起也有个说道,但他们毕竟还没有结婚,如今还不算亲戚关系呢,孩子们再跟着去,不合适。”
而且,今天是要谈要紧事,孩子们跟着一起,未免有些太闹腾了。
林母也在一旁劝:“这次你就听荃荃的,你自己去就好,把四个孩子留在家里,我们俩看孩子。”